牛源極度短缺將導致牛肉價格逐漸上漲,市場會出現被迫性供求平衡
毫無疑問,消費量大、價格上漲、供應缺口大仍將是中國牛業的主旋律。據海關數據顯示,2018年一季度我國凍牛肉進口量繼續保持同比較快增長,進口總量達21.2萬噸,增長32.2%;冷鮮牛肉市場端,就常規國產育肥牛來看,因牛源緊缺,2017年末其全國平均價格每公斤上漲到了26~27元。2018年春節消費旺季過后,此價格略有回落。
大康農業集團肉牛技術總監張春雷也表示,目前國內牛肉產能尚不能滿足50%的市場需求。歷經30余年的發展后,中國牛業即將迎來極為嚴峻的洗禮與磨練,進入牛源極度短缺的新階段。
牛源緊缺,牛肉供應缺口大
隨著2018年春節消費旺季的結束,3月之后,國內育肥牛價格出現了季節性回落。當然,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短暫季節性波動。接受冷凍食品傳媒采訪時,張春雷表示,就國內肉牛實際生產情況、國外牛肉及牛副產品進口情況來看,目前中國肉牛價格絕不是***點。未來,國內肉牛行情的長遠價格曲線仍舊持續向上,因為牛源短缺、牛肉供應缺口大的狀況在日益加劇。
他的觀點有數據為證。2018年4月下旬,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發布的《中國農業展望報告(2018-2027)》預測:到2027年,我國牛肉產量將達到863萬噸,進口量將達到122萬噸,繼續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。
近十年來,中國人均表觀牛肉消費量保持了3%的年均增長速度,從2006年的4.35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5.25公斤。消費量的上漲,主要受人均收入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。人均收入增加,一方面提高了消費能力,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對消費多樣性與人均結構合理性更加關注,從而激發消費熱情。海關數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我國凍牛肉進口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,進口總量達到21.2萬噸,增32.2%;3月份單月進口量達到7.6萬噸,環比增長28.8%,同比增長26.7%。
近年來,我國牛肉市場消費量逐年遞增,市場供應量明顯短缺,牛肉價格居高不下,進口牛肉潛力巨大。根據JCI數據顯示,目前國內牛肉的供求比例始終維持在95%~96%,明顯供不應求。
長時間依賴進口是毋庸置疑的。按照近年來我國牛肉產品的實際進口量和進口增速估算,JCI認為,未來十年我國牛肉進口量至少翻番,達到150萬~170萬噸的水平;與此同時,走私牛肉數量仍舊不可小覷,這幾股力量共同起到滿足國內需求、平抑國內牛肉價格的作用。
此外,張春雷表示,東南亞活牛的大量入境,也是目前一股強大的補給力量。這些活牛進入中國后,大多經短期育肥后屠宰(膘情較好的不經育肥直接屠宰),以冷鮮肉形式貫穿長江以南的市場,較大的供應量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內鮮肉價格。
進口國“版圖”逐漸擴大
目前,我國牛肉的主要供給來源,包括國內自產、進口、走私三大部分。就進口和走私來看,我國在全球牛肉貿易領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。早在2017年年中,梅特國際集團就預測,當年經正關進口及走私渠道被中國消費的牛肉總量約合130萬~140萬噸,這一數字意味著中國將超越美國,成為全球***牛肉進口國。
不斷上漲的進口量,與不斷增加的進口國名單成正比。2017年開始,我國政府逐漸放開多國牛肉進口業務(部分***獲準向中國出口符合標準的牛肉),如美國、南非、英國、白俄羅斯等。處于供應短缺的中國牛肉市場,正在向全球主要牛肉生產國展現進口潛力。
目前,我國允許加拿大、阿根廷、巴西、哥斯達黎加、烏拉圭、智利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墨西哥、匈牙利、白俄羅斯、南非等***,向中國出口牛肉及其可食用副產品的部分或全部種類產品。
第四階段將至,屆時市場會出現供求平衡
張春雷總結,中國肉牛業自誕生以來,已經歷了三個階段。***階段:牛群價格低廉,沒有谷飼必要性與市場價值空間。第二階段: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,開始利用糟渣等農副產品對牛進行適當補飼(這是中國育肥牛的起源)。第三階段: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,牛肉消費量不斷上漲,養殖利潤日益提升,中國肉牛業開始從糟渣育肥向商品化谷飼育肥過渡,不過這個過渡還未完成,牛肉消費速度就已遠遠超過牛的生產速度,歷史上積攢的過剩牛源就這樣被人們消費掉了。
對于即將到來的第四階段,他認為,屆時中國肉牛業將充滿機遇與挑戰,進入一個牛源極度短缺的時代。相應地,逐漸上漲的牛肉價格,將使人們適當降低消費量,市場會出現被迫性的供求平衡,進而淡化進口牛肉與進口屠宰肉牛的影響力。
“2004—2008年對中國肉牛業影響太大了,直接導致今天的窘境。”他解釋道,當時架子牛市場價僅3~3.5元/斤,繁育母牛養殖戶無利可圖,紛紛白菜價甩賣基礎母牛,大量母牛以2~2.5元/斤的超低市場價被宰殺。之后,國內逐漸面臨牛源緊張的局面,牛源價格持續暴漲。2013年上半年,育肥牛的全國平均價格漲到了約13.5元/斤的高位。
牛源減少,就要想辦法發展養牛事業,提高存欄量。不過,除基礎母牛和牛源過少的顯著原因外,中國肉牛產業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——養殖成本居高不下,利潤回報率大不如前。
張春雷介紹,十年前,買一頭架子牛只需一兩千元,現在則需要一萬元左右。他分析,架子牛價格長期處于高位高倒掛狀態,打破了傳統盈利模式,養牛成本過高使得投資回報率降低,存欄量驟減,有些養殖戶甚至完全退出。
“曾經赫赫有名的肉牛養殖大縣和集中區逐漸消失。對肉牛屠宰企業來說,找牛難、買牛難成為一種常態,由于牛源供應不再像以前那么穩定,一些大型屠宰企業開始自建養殖場,以解消費旺季的燃眉之急?!睆埓豪渍f。
產業發展任重道遠
國內肉牛產業確實存在較多問題,但面對洶涌而至的進口牛產品,張春雷表示,從長遠來看,這給了中國肉牛業喘息之機,不但牛肉價格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平抑,業內人士還能趁機發展肉牛產業。他坦言,在基層牛源遭受損傷后,“***牛業戰略安全”是業內不得不重視的問題。
至于如何潛心發展國內肉牛產業,他分析,一是國內肉牛飼養方法需要升級;二是草料濃度比例控制要得當,避免因比例搭配失誤,造成巨大的無形經濟損失(目前這個問題在中國牛業中普遍存在)。此外,還要重視干草的功能性作用,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各地的秸稈資源優勢。
在他看來,哪里擁有豐富的秸稈資源,哪里就是牛業的天堂。
此外,共生共享的肉牛生態圈,也需要企業、養殖戶與產業金融、***精準扶貧、一二三產業等結合起來,有效利用草地草坡等荒地資源發展肉牛養殖,適時調整產業鏈結構和商業模式。
潛心發展肉牛養殖,仍舊是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。***應該加大對先進養殖技術的研發、推廣及政策扶持,加大對專業養殖戶的支持,科學發展基礎母牛,提升繁育率與犢牛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。企業應該提升自己的養殖精細化管理水平,有實力的飼料企業應該盡快研發出高品質的“犢牛教槽料”系列產品,提高犢牛成活率與生長效率,要去賺為養殖者解決實際問題的錢。張春雷表示,中國肉牛產業任重而道遠,廣闊的市場空間決定了它在未來很多年都將是朝陽行業,但這僅針對真正熱愛這個產業的人而言。